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4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结合女书及女书文化的保护现状,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提出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保护模式,即原生态环境保护、互动参与式保护、自组织保护、"二Z"聚焦式保护和产业开发式保护模式,对当下和今后女书及女书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健康发展和产业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632.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3.
邢福义先生的专著<汉语复句研究>,集中了作者20余年复句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汉语语法研究,显示了复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展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复句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启示我们复句研究天地宽,复句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34.
新实践美学既要告别传统实践美学,又要告别后实践美学,走自己的路。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于实践概念本身进行了开掘,但是,其核心仍然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的。新实践美学要建设的是审美的家园,而不是历史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而不是主体间性的精神活动。新实践美学揭示了,人之所以需要美,是实践使人的需要由实用需要上升为审美需要,美是实践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实践美学在运思上是回到现实的生活本身,在方法论上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本根,综合西方美学精华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635.
文学具有虚构性几乎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在我们的文学理论话语中,"虚构"却是一个处于边缘、甚至被"悬置"起来的范畴.  相似文献   
636.
席勒从艺术的层面把审美快感而不是道德视为悲剧艺术的目的,道德则是作为达到审美快感的途径。悲剧的道德观念又是通过目的性和反目的性的矛盾冲突实现的,从而奠定了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的基础。同时,悲剧又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以自身的“悲剧形式”(特征)来实现其道德和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37.
“谐”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亦是朱英诞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朱英诞诗歌之谐主要体现在诗歌风格、思想旨趣、艺术表现三方面。基于朱英诞的谐诗观念与诗学实践,可将其诗歌之谐划分为“悲谐”“喜谐”“智谐”三种风格:“喜剧的诙谐”以天真愉悦人,“悲剧的诙谐”以豁达感动人,“智性的诙谐”以思理启发人。与三种诗风相映衬,朱诗之谐主要指向赤子的真淳童趣,隐者的闲散逸趣,智者的玄思理趣三种思想旨趣;在艺术表现上,朱诗以独特的诗思方式,谐味的诗歌语言以及智性诙谐的对话,给人带来一种会心会意的灵性之笑。  相似文献   
638.
639.
20世纪早期的苏丹文学多以反抗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为创作主题,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抗争精神.20世纪50年代之后,苏丹文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苏丹作家展开了对本土社会的深度求索,阿布·巴克尔·哈立德、塔伊布·萨利赫等一批杰出作家将苏丹文学带向世界舞台,创造出苏丹文学的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动荡的政治环境,苏丹作家普遍受到严格的审查制度、缺乏国家支持和发行量有限等的制约,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创作,苏丹当代文学朝着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40.
“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热潮基于建构国家电影品牌的战略设想,它曾受到文艺研究“中国学派”的启发,“中国动画学派”和“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学派”则从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两个层面推动了其建构进程。学界目前主要从三个层面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概念内涵界定(核心);理论体系建构(关键);创作体系、学术共同体和教育体系的建构(基础与保障)。未来,学界还需开拓新思路,在学术史视域下拓宽“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路径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